彗星       流星

彗星
彗星也可稱為掃帚星,取其彗星之形狀像掃地之掃把。雖然它也是繞著太陽公轉(週期彗星),不過因為彗星的軌道大都是細長的橢圓形,一旦編離太陽便會往遙遠的彼端去,而且一去便是數十年。

「彗星」常被誤寫為「慧星」,如同「月食」被誤為「月蝕」一樣,是一種習慣性的筆誤,不過因為太多人使用錯誤的方法,反而正確名稱顯得有點奇怪。

不過,由於彗星不常見,因此以前認為彗星是一種不祥事件之象徵,現在年輕人則比較沒有這種觀。

彗星結構
彗核
彗星通常是由冰塊(水、甲烷、氨)與塵粒(如隕石般的矽化物、金屬)混合而成,稱為彗核,也稱之為「髒雪球」。

彗髮
包在彗核外的球形塵氣稱做「彗髮」固體的塵埃部份則包含了只有氫、碳、氮、氧原子的塵粒以及一般的矽化物,有如地球上的沙泥。由於大量的氣體與塵埃環繞在彗核四周,使彗首(或彗髮)很少有成圓形的,只有很老的週期彗星,在經過近日點許多次、已經失去大部分塵埃的彗星,才會具有圓形對稱的彗髮。

彗尾 - 塵埃尾
當彗星從遙遠的外太空接近太陽時,因為受到太陽的照射,表面因為熱能增加開始溶化,表面物質變成氣體或微粒噴發出來,留在繞日軌道上,於是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彗尾,彗尾又分為離子尾及塵埃尾。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就是塵埃尾,而離子尾是肉眼不容易看到的離子以約 1 km/s 的速度脫離彗星時,受到太陽風吹襲時留下的痕跡,塵埃尾因為彗星軌道的關係,通常呈弧形,這正是塵埃尾並非恰在彗星與太陽的反側,而略彎向太陽的原因。

彗尾 - 離子尾
而離子尾因受到太陽粒子的吹奏通常呈直線,在彗星攝影時就可以分辦出兩者形狀與顏色之不同。塵尾呈白色,而離子尾泛藍。塵尾物質的顆粒,遠大於可見光的波長,故只反射太陽光而呈白色。離子尾物質的顆粒,與可見光的波長相當,太陽光照射離子尾時,受到很強的散射。紅光受到較小角度的散射,大部份透過離子尾。而藍光受到大角度的散射,甚至與陽光原進行方向反向,故離子尾的顏色呈淡藍色。這與晴空為何是藍色的理由完全相同。

海爾博普彗星
百武彗星
哈雷彗星
海爾博普彗星
百武彗星
哈雷彗星
海爾博普彗星
百武彗星
哈雷彗星
海爾博普彗星
百武彗星
哈雷彗星
海爾博普彗星
百武彗星
哈雷彗星
池谷關彗星
高豪德彗星
維司特彗星
池谷關彗星
高豪德彗星
維司特彗星

以下是一段彗星撞木星模擬動畫模擬短片 彗星撞木星模擬動畫

 

流星
流星流星是由一些在太陽系飄浮的塵埃、冰團、碎塊等,被地球的重力吸引時與大氣層「磨擦」形成的一種現像,途中會產生亮光和高溫。

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流星,一般來說它們直徑不過十微米 (1/10000 厘米),衝到大約離地面 80 公里的高空便會消失,這些流星體每天約有一億顆降落地球,只是大部份十分暗弱無光,致使我們難以察覺其存在。要是一些質量稍大些的流星體, 如半徑 0.3 厘米以上,便足以產生更強大的光和熱,其能量使它衝至 50 公里高空才「收手」,光度比滿月更亮,而且在途中更會發出巨響,可謂聲色俱備。再大些的流星體(約 5 公斤以上),大氣層還趕不及把它「驅逐出境」,它已經與地球相撞了,變成了隕石,而且還在空中留下溜溜飄煙。

人們很喜歡在有流星流過時許願,但幾乎所有流星都會在我們許願後不久即燃燒個精光,倘若地球沒有大氣層的存在,或許地球就要變符跟月球表面一樣滿是抗洞了。

至於我們常說的流星雨,當然稱得上流星雨自然和流星雨有少少關係! 它其實是由一些成群結隊的流星體沿著同一軌道運行,當地球公轉到與它們相偶時,便會產生特別多的流星現象,其規模之大,足以造成落雨般的宏偉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