恆星如同人一樣也有生與死;而他的支撐他生命的能量便是氫,質量大小決定它生命的長短。
質量與太陽相當的恆星,它的生命期是100億年,到了晚年它將是一顆巨大紅巨星,隨後,外層物質可能被拋向太空,最後變成白矮星;當質量比太陽大4倍的恆星,它消耗氫的速度更快,大約2000萬年將氫用光,星體並崩坍爆炸(超新星爆炸);而質量大於8顆大陽的恆星,只需幾十萬年,氫被消耗盡,跟隨著爆炸而成黑洞,最後爆作後的星際氣體,便是下一代星球形成的物質。
|
|
![]() |
![]() |
宇宙中,有一種充滿在恆星與恆星間的稀薄氣體的存在,稱之為星際氣體。這種巨大的低溫氣團的一部份,一旦經由自身的重力而收縮,密度升高,重力位能便會轉換成熱能,溫度逐漸上升並開始發光。這樣新恆星便會誕生。
這個時期的恆星稱為主序星,在這階段恆星中心部份引發將氫和氫相結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,因而產生出我們所見的光輝來。
由於中心大部份的氫都變成氦,於是恆星的外側膨脹,進入紅巨星的狀態。接著,氦開始燃燒了起來。
大質量恆星(大陽的1.4倍以上) - 恆星的其他燃料慢慢燃燒,中心部份的鐵開始崩壞,則會產生新星爆發,給果留下黑洞或中子星。
小質量恆星(大陽的1.4倍以下) - 恆星因溫度不致過度上升,在生成鐵之前早已燃燒殆盡,星體就會開始收縮而成為白矮星,終結其一生。
因超新星爆發的元素氣體而被釋放到宇宙空間, 接著再集合起來成為另一恆星的下一個循環
思考問題: 這種循環能否永久地持續下去呢?